□毛燕萍
今年是著名书法篆刻家叶一苇先生逝世十周年,回忆往事,恍若昨天。叶老生前为人处事从艺,后学皆当楷模,应约整理旧稿,撰文缅怀!
一
叶一苇老师的《一苇诗词选》和《孤琴篆刻谱》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每每展卷,心中时常有一种感动,令我无法释怀。
首先令我感动的是叶老的诗,虽然他在《一苇诗词选》前言中自谦地说:“自愧碌碌,梦笔未花,语不惊人,故敝帚亦未敢珍……”然翻开书卷,似临一泓清池,清澈透明;如对一束兰芳,清新拂面。
叶老早期的部分诗作反映战争带来的伤痛,如创作于1943年诗作《家园》:“乱离三月感居诸,劫后家园一望芜。长物无存凭硕鼠,应门有托谢蜘蛛。半间破屋通天在,满室图书着地铺。破碎河山葬寇地,风雷还待起平湖。”一首七律,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动荡、离乱、破残,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着使人顿时联想起杜少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凉意境。读到最后二句“破碎河山葬寇地,风雷还待起平湖”笔锋一转,于寂静处一声呐喊,荡气回肠!
这类风格的作品在叶老创作于1944年《登击壶亭》中也可以欣赏到:“菊水清流兴不孤,登亭可向万山呼,笔端时蕴诗心壮,一遣情怀共击壶。”叶老对战争的痛恨以及蕴藏在内心深处豪情通过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让我们看到叶老一颗年轻的血气方刚的,爱国爱家乡的赤子之心。
读叶老的《南乡子 金华怀古》(1947年作品)又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另一番景象之中:“危堞压江流,明月、清风、八咏楼。不断双溪流日夜,难留。一任往来舴艋舟。不载易安愁,曾是严维忆旧游。多少英雄千古事,心头。如梦六朝风雨秋。”金华是叶老的家乡,描写的是战乱之中的家乡以及作者凭栏怀古,物是人非的叹息。当年,同样饱受离乱之苦的李清照,一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令人忧思难忘。此时,叶老心中的愁思也与当年易安的愁绪遥向吻合。一样的地点,一样的情景,却不会因为年代相隔久远而失去诗人心中的共鸣。叶老用诗人特有的敏感,将这一份萦绕在心头的浓浓愁绪,以及无可奈何的落莫与惆怅刻画得丝丝入扣。
在叶老的诗中,我们也可以读到不少描写友情和亲情,诗中表达对友情的真挚、笃信、坦诚、友善,令读者心驰神往。有写给甬上印坛名宿周节之先生的“三世结成石上缘”;寄语陈左夫先生的“大刀阔斧蔚风格,何薄自家何薄人” ,字里行间流露出书友间欣赏对方,激励自己,不薄他人的磊落襟怀。
学问是寂寞之道,这种对艺术孜孜不倦,物我两忘的求索在叶老的诗作中也时常可以感受到。如《双溪夜步》中的“如带双溪水,向西默默流。人多逐夜市,我独散江头。”和《赠节之》中“不知有秦汉,桃源共觅春。”表达了叶老为艺术甘愿寂寞的决心,在孜孜不倦探索的过程中,忽然记起远在甬城的同好周节之先生,心有灵犀,赠诗慰藉,君子之交,跃然眼前。
叶老的诗有很大一部分是寄情山水,一山一水,一池一石,一草一木,都能唤起他的心灵深处的情愫,一天漫步江边,看到一块野石兀立,脱口吟咏“疑是女娲弃”,言语之间尽是对自然的怜爱。“孤山雪霁欲销魂,多少情思织梦痕,冷艳谁知心最热,与人一例送春温。” 通过《孤山访梅》,在疏影横斜里,把时光交错,冷暖更替,爱恨离散合集一处,最后春来冬去,为人们送上了美好生活的祝福。而 “大风送我出雄关,一望白龙绕万山。”则让我们欣赏到作者的激情与豪迈。
读叶老的诗,清气若兰,文气雅致,一如他的为人,平和不争,然“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在欣赏他的诗词作品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至真、至善、至美,感受到作者心中艺术殿堂的宽阔和精彩。
二
赏读叶一苇老师的篆刻集《孤琴篆刻谱》,一印一文,印巧妙而文简炼,构思独特,别开意境。读文品印,情趣自在,令读者拍案叫绝。古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叶老的印,则是印中有画,印中有诗,印中容纳了艺术家无限的想象空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作者想要表达的言语十分丰富,欣赏之余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心领神会。
叶老用半个瓦当形状篆刻《南柯一梦》,构思十分巧妙,因为是梦,再美,也总有缺憾。这样的取材,不由得令人拍案叫绝。读者可以根据叶老的导读去理解印章的内涵,也可以因此而浮想连篇,你可以由此联想大自然的阴晴圆缺,你还可以因此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叶老用他特有的想象,留给读者宽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
又如《熙熙攘攘》,取自《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赏读中,仿佛可以从中看到一群忙忙碌碌的人们,磕磕碰碰,热闹非凡。那些大大小小的圆圈,又象一个个孔方兄向你频频招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读这样的印,不同的人就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欣赏《枝头巢父》这方篆刻,轻松自在,从中可以看到叶老的志向。巢父是我国唐尧时高士,山居不营世利。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受。叶老身居杭州枝头巷,心中仰慕枝头巢父的高洁不染,刻印铭志,潜心于书山,遨游于艺海,心无旁骛,淡看名利。
《恋石》表达了叶老对篆刻的迷恋,“恋石也是情结”,在印面布局上,把恋字篆成三条联绵的绞丝在心上,可以十分直接地感受到这心头的千言万语。 《壶山捧出一壶春》则是将对家乡的眷恋用诗的语言溶入到篆刻中,故乡的山山水水就是永远烙印在叶老心中的爱。平和、清幽的山水滋养了平和、清幽的叶老。而在这平和、清幽之中,却蕴藏着诗人篆刻家内心深处丰富的感情。
叶老对一草一木的怜爱也同样倾注他的篆刻作品中,比如《含羞草》,叶老的观察体会颇为细致:“含羞草是一年生长草本,高七、八寸,茎有刺,复叶,总叶柄的顶端分生四枝,有许多小叶,一受刺激,小叶就闭合,总叶柄也下垂。”并为此感慨:“我很喜爱她,觉得她纯洁、自爱、自重;但也有缺点,太清高了,也是自找烦恼,往往被人戏弄”。并在篆刻作品中营造了一幅纤纤楚楚,叠叠娇羞的意象。托物言志,以物抒情。是啊,草木也有本性,虽然弱小,怎可恃强凌弱,以大欺小?
曾去杭州枝头巷拜访叶老,叶老小心地取出一组作品,这些篆刻作品石质纹理天然趣成,而叶老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印石用简练的文字,巧妙地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偶得青田封门石,青黄色石边,有一株黑色水草,栩栩如生,随刻了‘江上草’三个字作为自留印。”叶老独具匠心地将文字与印石天然趣味融为一体,达到了双臻之美。
三
叶老制印《陶然草堂》。
曾经在《浙江日报》读到一篇鄢子和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写得极好:“‘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苏东坡身居远离官场商场情场的荒野黄州,却能调动得天独厚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指挥‘千军万马’拓展自己的精神王国。寓居犄角旮旯的叶一苇先生,也能以一笔一画勾勒包容天地万物的艺海情天,因为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真正的艺术家永远在忙碌和收获中歌唱。”
赏读着叶一苇老师的诗词、篆刻作品,我们应该明白何为艺术?艺术的生命来源于什么?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拿什么来打动人?
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谈诗词鉴赏报告时讲道:“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什么是诗人?诗的定义是什么,会写五言、七言、平平仄仄,写现代体、散文体诗就是诗人?那诗人也太好当了。”可见,就真正的艺术而言,仅仅掌握了技巧规律是远远不够的。诗词是这样,书法当然也不能排除在外。
著名诗人书法家林岫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读文如聆心声,观书如见其人”。 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除了线条与造型的美观之外,不容忽视的是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叶老的诗词,言简而意味悠长;叶老的篆刻,印语无声胜有声,常有 “少少胜多多”之妙。只有作者把深厚的学养织淀,丰富的精神内涵,敏感的事物感知融会一体,才能在寥寥数言和方寸之间,将人生哲理浓缩提炼,以印言志,以诗抒情。才能让后人从作品中读到作者的音容笑貌及其精神状态。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文润笔墨,笔墨出诗境应是当代书法家追求一种境界。今天,在叶老离开我们十周年之际,翻阅旧文,再作修改,以缅怀前辈不朽的高尚品格、艺术成就,这是叶老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岁月更迭,山高水长。孤琴不绝,艺海长流!
作者简介:毛燕萍,浙江省女书协原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数媒学院特聘教授,宁波诗社社长,宁波书画院副院长。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