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品 | 篆刻知识 | 加入收藏 篆刻字体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刻字体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刻字体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刻网 > 篆刻知识 >

三个“入手点”学篆刻技法

时间:2023-08-08 21:36:48 编辑:篆刻君 来源:篆刻网

掌握了篆刻技法当然不一定算得上篆刻入门,但如果不学习篆刻技法,一定是篆刻门外汉,因此,大凡我们现在说的篆刻学习,大都是从篆刻技法开始入手学习的。

我前面曾经说过,学习篆刻技法大致从七个方面着力,即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做印、边款、钤拓,这七部分是整个篆刻技法的完整组成部分,缺哪一块技法,都算不上完整的学习,那这七方面的知识又从何学起呢?有了目的地,总要找到路径啊,今天解决这个问题。

大致学习篆刻,以上七条是目的地,下面三条路是通向目的地的路径。

1、印宗秦汉;2、刀笔并重;3、印外求印。

一、印宗秦汉

这是第一个技法学习入手点,一句话概括就是“遍临汉印五百方,提刀始能心不慌。”

似乎现在最流行的学习篆刻的提纲性概念就是“印宗秦汉”了,但凡有人指路的学习者,最先碰到的老师的指路语就是这一句。如果没有听到老师告诉这一句话,基本可以换老师了。就像学书法,一般情况下是会临摹一下锺繇、王羲之之类的法帖,找找唐代的碑刻,如果老师不从这里入手,好像也挺奇怪。

(汉印)

篆刻学习,更加重于临摹秦汉印章,这有他更深层次的原因。明代沈野在《印谈》里说:汉晋印章传至于今,不啻锺、王法帖。何者?法帖犹借二人临石,非真手迹,致若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灿然俱在,真足袭藏者也。余每把玩,恍然使人有千载上之意。

啥意思,主要思想是:汉晋时期的印章(基本指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也即我们说的“印宗秦汉”里的秦汉印章)相对于书法来讲,不止是相当于锺、王法帖那样重要而已,那些法帖需要有人二次经手刻石或转临,并不是真的“真迹”,而印章则完全是古人手里刻出来的,因此,临摹似乎更能尽得“古人之法”。

学习篆刻从穷本追源的思路上说,篆刻临摹秦汉印章,要比书法取法锺王法帖优越。

(汉印)

我是一直提倡临汉印的,甚至还为此列了一个500方汉印的课程表,依照选中的印谱一方一方地临下去,既学字法、又学篆法、更可以悟到章法、练出刀法,甚至还因此领悟到中国传统艺术门类最重要的“古典精神”。

这种古典精神或许无法用准确的话语描述出来,但一方印章在眼前放着,真正的篆刻人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一方印“古不古”,是不是有汉印的基本功在里面。临过汉印的人和没有临过汉印的人,刻出来的呈现出来的古典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中国人有尚古思想,汉印本身也十分直观地包含了至今为止大部分篆刻技法痕迹,篆刻学习者要做的就是不断的临摹,或者直接借鉴,或者受长期临摹形成的技法习惯影响自己的创作。

二、刀笔并重

这是第二个技法学习入手点,一句话概括就是“刻篆渐知刀石臭,临池始觉翰墨香。”

什么意思,篆刻不仅仅是刀与石的功夫,还需要在笔墨上下功夫,邓石如“印从书出”是中国篆刻史的拐点,这是公认的史实,但这并不是说,古人刻印就是拿起刀来不打草稿就在石料上下刀了,最初的印章也是由篆书水平比较高的“书法家”(制印官)写稿,再由工匠镌刻而成。古代的实用印章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艺术水平,来源于这些印章背后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书法家。

(邓石如的篆刻)

邓石如则完全把书法引入文人篆刻,篆刻由此进入爆发期,各种面目的篆刻作品才“百家争鸣”般涌现在篆刻史上,书法在篆刻发展中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赵之谦说“古人有笔犹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指的就是他对当时篆刻技法方面一味地呈施刀法的现状的批判:过去的古人刻的作品,有笔有墨,现在的人,就知道想尽一切方法用刀,这不好!要注意学书法,并让他在篆刻中与刀味一起体现出来。

(赵之谦的篆刻)

吴昌硕临足了石鼓文,于是篆刻独成吴派雄浑苍古,这是近现代最典型的书法入印的例子。

如果我们说的第一点“印宗秦汉”是要让大家在秦汉印里充分掌握刀法,那么,这一个入手点则是要大家从练习书法入手,充分掌握笔法,并与刀法相配合。

(丁敬的篆刻)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石如创作笔意浓重,丁敬的创作刀味十足,吴昌硕创作笔意浓重,黄士陵的创作刀味十足,这都可以学习,而吴让之、赵之谦这样的刀笔并重的大师也足可成为楷模。

如果仔细观察明代五家到清代几大流派的有代表意义的印家作品,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这样一条线索,有笔有墨的作品,韵味十足,有刀无笔,生硬干枯,有笔无刀,死蚓墨猪。

怎么做?练书法,掌握运笔方法,遍临明清诸名家流派印,将笔法与运刀结合起来。期待在印面充分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深刻领会笔与墨在篆刻艺术中的交相辉映。

三、印外求印

这是第三个技法学习入手点,一句话概括就是:“砖瓦摩挲秦与汉,锺鼎思虑纣及汤”。

不管是印宗秦汉的向秦汉古印里寻找营养也罢,还是向明清流派名家印里去寻找营养也罢,总之,还在印章里面打转,就算是临摹邓石如、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也不可能尽得邓石如、吴昌硕的“印外”书法功夫,就算是把赵之谦的300多方印全都临尽,也不可能尽得他在印外钟鼎、石鼓、权量、钱币、砖瓦等方面的造诣,就算学黄士陵10年,也不可能把他对吉金文字的领悟化为己有,怎么办?自己去接触。

(黄士陵的篆刻)

接触的范围需要从文字的发生开始,追至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所有的与文字有关的,与艺术相关的内容,都应当加入到这个接触范围中来,培养自己的“古典”眼光,增强自己对古典精神的领悟。

这个范围已经很广大和宽宏,但仍不足,证到此,并不究竟。

所有的可能跟篆刻有关的艺术形式,或者有可能让我们产生篆刻意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宇宙之大、品类之微都在这“印外”功夫里,我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身内身外,没有东西不影响我们的篆刻水平的提高。

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王羲之观鹅起兴,“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自然物理与艺术规律在艺术家的脑子里交汇,最终形成创新,艺术得以发展。

(公孙大娘舞剑)

从这一点来说,篆刻人还必须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无时无刻不感悟生活,就像作家去体验生活,篆刻虽然源自远古,但却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决不仅是一门字面与石面上的功夫。

学诗“功夫在诗外”,篆刻学习者若要学篆刻,功夫也在篆刻之外。由此而来,再精简出来两句,跟上面的六句合成一首打油诗:遍临汉印五百方,提刀始能心不慌。刻篆渐知刀石臭,临池始觉翰墨香。砖瓦摩挲秦与汉,锺鼎思虑纣及汤。印内印外求之遍,忽觉青丝染秋霜。

但一定要记得,不管如何神游物外,目的地别忘了,是篆刻技法的那七个方面。如果目的地忘了,进步就慢了,头发白也没用。

(【老李刻堂】之11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2022-2023 篆刻字体转换器 www.85506.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