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学篆刻,关于技法这一块,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残破、钤印、边款……如此一路下来,字法与篆法又往往密不可分地被大部分篆刻学习者合在一起说(尽管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字法是如何选择和使用篆体文字的方法和原则;篆法是对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处理的技巧和方法。)所以,平常我们说篆刻的三要素,就说篆法,章法,刀法。今天接着读周应愿的《印说》中“除害”一节中关于篆法除害的内容。
核心是这两段话:
第一段:昔人论篆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 ,圆不变谓之环。”可谓善状,又若为刀法发者。
过去有人讨论篆法说:“点处理不变化象在棋盘上摆棋子;画(横、竖)不变化像在布排算筹(古时人们做算术运算的用具,如图),方不变化象进出粮食用的量斗,圆不变化象玉环或铁环。”这些比喻非常形象,又像是为刀法发的议论。
(点画方圆对应的四种现实事物)
周应愿这几句的核心观点是,过去人们说过篆法中的点画方圆如果不变化就像棋子,算筹,粮斗,玉环,那就成了完全工也艺化的篆法,就谈不上艺术创作了。
紧接着的第二段是:“凡篆之害三: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辏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
篆法最大的问题是这三样:
1、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
学篆刻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增长见识,识篆。比如,学元朱文,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把《说文解字》上的字好好逐字认一遍,甚至《说文解字》上没有的字,也要知道它的写法,如果遇到查不到的字,要多到古今名印和各种成熟的作篆通假字典里去找写法。再比如,学古玺,第一件事是要见识青铜器铭、甲骨文到小篆之前的战国文字,多认识,多写,多了解从甲骨文到大篆系列乃至六国古文的写法,每作一印,都想着把这方印里每一个要用的字的写法来源弄清楚,不要把文字当图画刻,这是识篆的基本功,相对来说,古玺文字的识篆会较难一些。再比如,学汉印印式,则需要把汉印里用到的缪篆认认真真地认一遍,对汉篆特征有所认识,汉印里用到的缪篆相对《说文解字》里的小篆少几千字,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因此,从汉印缪篆开始识篆,先学汉印,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我们学习篆刻选择从汉印入手的原因之一。
(三种印式里的文字体系并不一样,学习时,要区别对待)
综合这些之外,还要经常在古人名印里泡着,多看印,多记名人们处理一些字在不同印章内的篆法(喜欢吴昌硕的朋友不是有一种说法吗,说如果不知道一个字的篆法如何处理,多去看吴昌硕的印吧,他早就给处理好了。),一个字一个字记,记一个算一个。
2、偏旁点画,辏合成字,二害也。
任何一个汉字,特别是具有艺术感的篆书,每一个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点画组合,因为汉字造字法的原因(六书),因此,在写篆书或者找不到篆字的写法时,不能想当然把点画偏旁凑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字,这里的辏,本义是指车的辐条聚集到中央的轮毂处,通”凑“,辏合,就是凑合。
(古车轮)
学篆刻在篆法上不能想当然,不能拿现代的简化字凑合成篆书的篆法,要字字有出处,像《篆法百韵歌》之类的篆书常识性内容,一定要掌握,不同的用字场合篆法的变化,也要慢慢记下。时间久了,记得字就多了。学篆刻是慢功夫,急不得。
(《篆法百韵歌》部分)
3、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
注意,这里说的疏密是篆法的疏密,不是章法的疏密(关于章法的疏密另外有文章讨论过几次了)。篆书最大的特征是“匀圆”,因此,掌握篆书的“匀空”(空白间隔相等)与“匀线”(线条粗细均匀)很重要,每个篆字的篆写过程中,经营位置是经营每一笔的位置,即控制好空间感,即匀空,而每一根线条的处理过程中又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均匀,这是篆书基本功,不做好这两条,篆书的基本功就没有做好,当然就刻不好印章。关于匀空,以前专门写过文章,把那一部分再复制过来,免得朋友们再翻:
(汉印里的匀空)
这是一方汉玉印,印文是“和福”二字,是大家最常临习的一方印,图中所示的1、2、3……6这些竖红线条要留的粗细程度,与a、b、c这些横红线的粗细程度,以及图中“一”处所标,及所有刻出来的白线条的粗细程度大致相等。(图有点大,可以点开看标号)
我们一定还记得自己临习篆书时的要求,跟这个一样,每一个留白粗细也都均等,纵方向的长留白看宽度,横方向的留白看高度。
这样说起来很啰嗦,匀空其实就是:印面所有的空白均粗细相等。而另一句紧跟的话是:笔画的粗细等于留红的粗细。(还可以再理解一下“计白当黑”的概念)。
不仅是这一方印,我们可以拿出大量的印章来验证这一点。
(汉玉印桓启)
汉玉印,桓启,横画的留白与纵画的留白应当是等粗细的。也即,所有的红空,都应当是等宽的。
(汉印淮阳王玺)
再比如“淮阳王玺”,玺字较复杂,在玺字的范围之内是保持了所有空白的匀空,而其他繁简程度相似的字,则保持了相同的匀空,另一个最简单的“王”字,则在保证篆法正确的前提之下(如果全匀就成了“玉”字),独立单独的匀空。
反例也很多,我们日常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篆法上的问题也大致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周应愿在几百年前就论述过了。可见,学习篆刻阅读前人的著作的好处。
再强调一遍,要彻底解决篆法问题,要多“写”篆书,要多“写”篆书,要多“写”篆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老李刻堂】23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