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品 | 篆刻知识 | 加入收藏 篆刻字体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刻字体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刻字体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刻网 > 篆刻知识 >

篆刻入门:学篆刻,这三点一定要做好

时间:2023-08-08 23:59:11 编辑:篆刻君 来源:篆刻网

稍稍经过一点学习之后,大致都会明白:学习篆刻,既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没有诀窍,或许,有点方法。

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入门方法,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大师们往往惜字如金,或者不愿、不屑(有时是怕对牛弹琴、明珠暗投)传授他人,或者就是通篇的大师才能听得懂的话,或者干脆收高昂的学费,这无可厚非,因为大师总能让人走点近路,至少不走弯路,至于最后的修为,大家各有各的修行,至少“师父领进门”了。

我当然不是大师,我也是站在篆刻艺术大门口处的一个“热爱者”,我的好处在于,我愿意把我领悟到的任何正确或者不正确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所以,一直持续在发表文章,不过还好,粉丝也一天天多起来,说明,文章有点价值。这两天有点家事,文章就停了,就有朋友通过公众号后台来问我(微信公众号:三个小布丁)原因,很是感谢,这使我写起文章来,热情更高,如同我对篆刻的热爱。

今天就说对于初学者来说,正确的三个入手点:

一、“印中求印”多临印

当然,第一条路就是临印,临汉印、临古玺、临宋元明清的篆刻作品,这一条是基本功,翻遍篆刻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师是不经过长期临习古印而最终成为大师的,有的大师甚至仅临汉印一项就临了十几年,比如吴让之,他学邓石如之前,临汉印整十载,而偏师之后,又对照老师的作品,狠下苦功,把临印当成了日常必做的事情,因此,我们看到他的印章里,时时会有汉印的敦厚之气。比如,迟云山馆:
再比如赵之谦,他是个集大成者,从取法秦汉的作品有,浙派出发的作品有,皖派风格的作品也有,一生转师南北,最终成为一代大师,他转师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不停地临摹各派别的篆刻作品。比如北平陶燮咸印信:

赵之谦自己在印款里说:“星甫将有远行,出石索刻,为抚汉铸印法。……”再比如赵之谦跟吴让之示好的那方名印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

赵大师又在边款里注明:“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

这个道理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所以不多说,大体上我的看法是那句老话:

临500方秦汉印、临500名家印,大致临印的功课就基本做完了。但临印时一定带着思考,比如,今天临了那一方印,临这方印的过程中是遇到了啥苦恼,得到了啥收获,解决了啥问题,意识到了什么,甚至,临了一方印,什么收获也没有思考出来,也在临印的边上用铅笔记上,“今天临这一方印,没有一点收获”这样的话,其实,如果思考了,就不会没有收获,就算是熟悉了一个转角的刻法,也是收获。

二、“印从书出”多写字

这一条也是老生常谈,但很多篆刻人不以为然,认为篆刻就是篆刻,扯什么书法,我把字典里查到的字挪到石头上,我刀法很熟(其实这样说的人,我敢打赌,刀法熟不到哪里去,他大部分情况下是个对什么都浅尝辄止的人),我能把字很好地刻出来,印到纸上,这不就成了,为啥要学书法?

整个中国篆刻史上“印从书出”或者说是“以书入印”的拐点是邓石如,他的伟大正在于突破了原来印中求印的局限,因此他成了大师,他成为大师是他把具有书法意味的篆书字在印面上表现了出来,比如下面的印禅居士,觉非盦主。

我们看到这两方印的同时,除了章法上的精妙之处外,可能我们还更多地看到了印面上的字的书法意味。

再比如赵之谦,我们拿他一方印和一幅书法作品放在一起,大家一定能从印里找到书法的影子。比如这方赵撝叔:
看到字,基本也就看到了印。再比如,我们拿来齐白石的作品来,任一方,去跟他的字放在一起比较,你都能隐约看出书法的影子,比如这方:接木移花手段。

篆刻最终拼的不仅仅是刀功,可能更多拼的是书法,书法不好,作品不会好,因为你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书法的好坏基本是匠人与艺术家的分水岭。

更何况,字写的不好,可能边款都刻不好,特别是单刀刻边款,如果书法不过关,随手刻出来的字,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而一个边款刻得不好的篆刻人,完整的作品都拿不出手,因为边款也是篆刻作品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看篆刻展览,或者我们评一个篆刻人的篆刻水平,很多情况下会去看他的边款。

群里讨论书法对于篆刻的影响讨论的比较多,我这里不再多说,只一句话,篆刻想有点成就,练书法去。如群里的一位朋友说的:“要是有人问我篆刻怎么提高,我回答:练字!”更何况,将来你的篆刻作品要展出了,你的印屏上的题签,总不能让别人替你写吧。

练字不拘篆书一种,楷书、行书都经练,当然可以选篆书入手,写《峄山碑》《泰山刻石》《石鼓文》无一不可,楷书则唐楷里欧颜柳都行,但一定要练,启功先生说过,书法练起来不需要童子功,不必畏难。我曾经有一位工作时写字写得比较差的长辈,退休两年才开始练字,一年下来,字就写得相当有样子了。

三、“印外求印”广见闻

我这里说的“印外求印”可能要比发源于赵之谦的那个狭义上的“印外求印”更面广一些。赵之谦的印外求印,指的是他把秦权、诏版、汉灯、镜铭到钱币、砖瓦、六朝造像等等这些凡是有文字可以取法的东西,都拿来从中汲取营养,吸收到篆刻中来。

更广义的印外求印,可能还有诗歌等文学修养,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修养,对生物的观察,对自然的体味,对人情的感悟,对世态的体认等等,这些,都可以放到印章中去体现,或者这些可能不直接,但一定会有互相影响之处,印评史上说的逸、神、妙、能等对篆刻水平的评价,其中一定包含有这些成分。

过去我们说某某是篆刻大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这个人诗、书、画、印四项皆能,四项皆精。比如吴昌硕,我们能简单地说他是位篆刻家吗,他的绘画、书法、诗歌都大有可观。比如,他的画:

一幅画,其上的题字,用句,用印,这些都是集合在一起的艺术精品,我们不能只感叹他的篆刻水平高,说他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啥的,人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在哪放着,所以篆刻才好得惊人。

再比如齐白石,一提到他,大家就说他到了晚年还娶年轻的太太的事儿,我觉得要多提他的画、他的字,他的书法,多提他综合的艺术修养。他篆刻上的成就,一定跟这些艺术门类的有关联性,他们一定是互相依托,互相生发的。
关于广见闻这件事,有现成的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不能出去走,就在书卷里行遍天南海北,在纸上万水千山走遍;如果能出去走,就把出外的感受记下来,最终汇成摆渡他人的舟辑,这都可以。修养的提升,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这些修养的提升,最终都会一无例外地反映在你的篆刻作品里。

(【老李刻堂】之9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2022-2023 篆刻字体转换器 www.85506.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