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在前述文章里将篆刻技法的相关七个方面说过一遍,但光看这些文章,并不可能刻一手好印,学习技法理论的作用在于全面的认识技法,提高认识,但再多的理论知识也代替不了实践,要想提高篆刻水平,进行有效的篆刻技法识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进行技法训练的方法最有效的办法是临摹,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训练规范,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谱,这跟学西画时不停地画石膏像并无二致,就是不断地训练,以达到心手合一的程度。显然,这个问题不需要强调,学篆刻怎么学,临摹就是了。
一、临谁的作品
这是个问题,就算学习中国书法,学个唐楷,也有欧颜柳的区别,各家对于临摹样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篆刻技法临摹建议体系里,临印决不局限于临某家某派,甚至也不局限于临秦汉印章,但总体还是要有规律的临。基本的规律是从古到今,从平正类的到险绝类,从工稳的到写意类,从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
(战国的烙马印“日庚<唐>都萃车马”)
(汉印“淮阳王玺”)
比如, 我们说从古至今,是不是要从商玺、战国玺印开始临呢,不是的,是因为战国玺印相对文字系统较自由,在印章的形式类别里,不属于平正类,因为文字和章法的原因,我们把它们归到险绝类、写意类,应当放到后期去作为训练样本,我们选择先从汉印开始临习,并在前不久推出过汉印临写的100方样本。再比如,如果我们临晚清的篆刻名家作品,初学者就建议临黄牧甫而不建议临吴昌硕,原因是前者较为平正,是相对工稳一类,而后者相对险绝,是写意类,虽然他们都属于晚清时代的篆刻作品。
(黄牧甫的白文印“祇雅楼印”)
(吴昌硕的白文印“雷浚”)
(黄牧甫的朱文印“四钟山房”)
(吴昌硕的朱文印“双梧桐馆”)
另外,同一个篆刻家的作品,要找其具有代表意义的,为更多人认可的作品去临,而不是只要是这一家这一派,不管如何,泥沙具下,不分良莠地完全照搬,因为篆刻名家们也有不好的作品,他们也有不成熟的时期,失败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会流传下来。那么问题来了,名家作品里,哪些作品是好的,哪些作品是失败的呢?我们会尽可能在我们的审美认知下陆续提供某家某派的临写样本系列,以期给初学者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参照。
二、形似还是神似
临摹是个再现的过程,那么,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将一方印完完整整地临摹下来,就会在技法的方方面面受到训练,也就是说,不管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我们在临一方印时,所受到的训练是全面的,那么,究竟是临到形似还是神似呢,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说的,是“实临”还是“意临”呢?
我们的建议是初学者以实临为主,在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举的有例子,大金石家罗福颐临汉印时也是一丝不苟地采用实临的方法:
(“琅邪相印章”,上图为汉印,下图为罗福颐所临)
这也是我们主张的实学者临习的方法,在我们学习圈子里,我们可以举出例子来,比如:
(汉印“棘阳县宰印”)
(印友临的)
(汉印“李嘉”)
(印友临)
这当然是实临的作业,虽然临 效果不一定好,但总体还是冲着毕肖原印去的。我们认为这种学习方法更适合初学者,因为这样临写的目标是尽可能的接近样本,再现度越高,受到的技法训练的全面性就越强。
当然,到刀法有一定基础之后,就可以向意临靠拢了,啥是意临呢?还看例子:
(相思得志,上图是秦印,下图是吴昌硕临)
意临要的是神采,而神采的传递相对依靠技法的纯熟,因此不适合初学者。初学者最好的检测自己临印水平高低的方法就是把原印拿过来一点点的比较,目标是越像越好。不要以“我这是意临”这样的借口来原谅自己。当然,当具备一定的水平之后,不仅意临,甚至在临写的过程中,还可以带一点创作的成分,比如:
(颖阳丞印,上图是汉印,下图是邓散木所临)
到了较高级的阶段,临摹其实带有创作的意味,每一笔每一刀的处理,临摹者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的建议:
初学者可从实临出发,以500方印为临界点,向意临靠近,待800-1000方作业做完,再想创作的事儿。最后留个印友的临摹作品,大家评一下:
原印:
(汉印“虎步司马”)
印友的作业:
(印友手写上石临摹的结果)
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老李刻堂】之168,部分图片来自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