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品 | 篆刻知识 | 加入收藏 篆刻字体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刻字体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刻字体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刻网 > 篆刻知识 >

篆刻小知识:什么是“明人习气”

时间:2023-08-09 00:44:55 编辑:篆刻君 来源:篆刻网

篆刻界有个比较专用的名词叫“明人习气”,既然是“习气”,当然是贬义词,因为习气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不良的习惯和作风。书法界也有这样的说法,是对书法情调的品评语。泛指用笔、结体等方面流于熟滥的情调。同样也是贬义。清代王澍论赵孟頫的书法时说:“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为胜,晚岁成名后,因难简对,不免浮滑,甚有习气。”

显然,以此类推,篆刻界的“明人习气”指的是明代印人的创作习惯。既然后人用“明人习气”来形容失败的,不好的篆刻习惯作品风格,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与“明人习气”相关的问题吧。

一、明人习气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明人习气’是指明代篆刻中普遍存在的俗弱、松散、单薄、呆板、做作、猎奇等通病。”“‘明人习气’在章法上主要表现为松散、呆板、猎奇。”(谷松章《篆刻章法百讲》)”举几个例子:

(李复初: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货而富者曰文)

(甘旸:东海乔拱璧榖侯父印)

(黄吕:超然抱高世之志)

(无名氏:白石清泉冷笑人)

李复初的“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货而富者曰文”显然具备高深的功力,但章法是程式化的,过于追求匀称,不讲变化,因此终呈呆板、停滞现貌;大篆刻家甘旸的作品:“东海乔拱璧榖侯父印”显然是松散的代表作,简直就是把文字简单地摆在印面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别的构想;黄吕的“超然抱高世之志”,篆法上完全用民间俗字,篆书纹样化,印面图案化基本无文人气息;无名氏的“白石清泉冷笑人”则基本是在炫技一样列出了大量排叠的纵向线条,刀法一丝不苟,但章法上却象打格子一样,基本没有变化,象极了明清两代官印里的九叠印。

二、明人习气的来源

明人习气的来源在于文人在明初发现石料之后,大家创作热情高,文人们一股脑涌入篆刻创作中来,他们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制印工艺问题,说白了就是印怎么刻制的问题,这个工作以前是由工匠完成的,文人们在追求工艺水平的提高时,因为文人们创作思想混乱,没有其他出路,就是互相比较制印工艺水平,这导致文人们走入过分追求工艺化的死胡同;另一方面当时篆刻创作的取法资料和认识程度局限很大(印谱及秦汉印发现较少),这也使明人坠入全无法度、一味求奇的另一个死胡同。

两个死胡同其实是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的原因:1、取法汉印的思想尚未稳定,印人们左冲右突,能找到的方案就是强调制印的完美程度,炫技法;2、宗法秦汉印的思想虽然慢慢确立,但取资材料太少,可供学习的对象也太少,印人们没有创作上的审美学习对象,甚至因为考古资料的缺乏,对中国的古文字体系的脉络也无清淅认知。比如,汉印里当时就很少朱文可供借鉴的模式,而明人用印,恰恰又多是朱文,这明显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在遇到古文字的非入印文字时,明人就拿来入印了,这也导致了明人习气里的“诡奇”现象。

三、明人习气主要的载体

明人习气当然存在于明人所辑的明代人印作里,核心印谱是“三堂”,即《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这三部印谱曾经让丁敬深恶痛绝,但由于程式化、工艺化印风毕竟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清代到民国期间,还有一部分印人接受明人印谱影响,并创作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工艺水平的印作,这值得初学者警惕。

(陈巨来:安持精舍印最 丙午上元巨来)

我们很难说陈巨来的这一方“安持精舍印最 丙午上元巨来”没有受三堂印谱的影响,其发展到极端的工艺美是令人惊叹的,但其工艺美对“金石气”与“书卷气”的扼杀同时可能也是致命的,这也是安持老人总是褒贬参半的原因。

“三堂”印谱相对来说,如果仅以训练刀法当然没有问题,而一旦提到气息的金石气,远不如临秦汉玺印;而一旦提到气息的书卷气,远不如清人名家的流派印。初学者完全可躲过“三堂”印谱,避免受到“明人习气”的沾染。

四、明人习气的解决

从赵孟頫开创文人篆刻到丁敬创立浙派之间,时间跨度440多年,明人的治印习惯在这一段历史实期内慢慢成为一种风气。直到丁敬以刀立派从刀法上找到了出路;稍晚些的邓石如又提出了“印从书出”的创作思想,文人们才从这种过分追求工艺化和新奇古怪的治印风气中跳了出来。丁敬解决了汉印的个性化,文人创作思想得到解放,但此时还是困于刀法的;邓石如则把文人们的篆书直接引入印面,文人有什么样的书法,就有什么样的印面,文人们的创作思想总算找到了另一不倚仗刀法的新出路。

明人习气是历史的必然,丁敬因为看不惯明人习气,在刀法与汉印资料增多之后创立了浙派,解决了第二个问题。邓石如的“印从书出”解决了过分追求工艺化。

对于篆刻初学者,解决明人习气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宗法秦汉。现在我们见到好的秦汉印谱、实物的机会越来越多,单从印谱来说,几十块钱就足以买一本好的汉印印谱,足够临上几年,在明人那个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以秦汉印入手,培养金石气息。

2、锤炼刀法。从丁敬的浙派做为入手点,锤炼刀法,把清代名家流派印做为练习素材培养书卷气息。

3、练习自己的篆书。这一条要与上述两项并行,这是篆刻最正经的最终的出路,学篆刻,先学篆,再学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老李刻堂】之26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2022-2023 篆刻字体转换器 www.85506.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