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汉印临过一段时间之后,在汉私印的印谱里突然发现了有别于常规顺序的一种印面文字排列顺序的印种,之所以说是印种,是因为这种印面文字排列顺序的印不是偶尔的一方,而是有许多这样的印例,如:
(汉印:杨始乐印)
(汉印:周君严印)
这跟常规的四字印的印面字顺序不一样,常规的是这样的:
(汉印:戴义之印)
(汉印:弋居丞印)
这种印面字序也见于三字印,如:
(汉印:左咸印)
(汉印:王齐印)
这种印文顺序,不管是三字印还是四字印,均按逆时针顺序排列,这跟常规印面文字顺序不一样:
(回文印的印面字序与常规字序的区别)
这种逆时针排列印面文字的印,我们称它们为回文印。回文印究竟何时开始产生已无从考证,但战国时期的秦地印中印面字序并没有严格规定时,有各种各样的印面字序,这种印制宽松产生回文印是正常的,到了汉代,回文印已大量出现在汉私印中,甚至由此形成了一种章法定式。元代篆刻理论大家吾衍在他的《三十五举》中提到回文印时说:
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若曰“姓某私印”,不可印文墨,只宜封书,亦不可回文写。
刻名字章,可以单刻名字,或者刻成某某印,某某章,也可以刻成某某印章,或者姓某印章,但都不如只用一个印字更为正式;二字的名字,加上姓就是四个字,可以用回文的方式写,姓下面是印字,二字名在左。单名的名字,可刻成姓某之印,但不能用回文印方式写。这显然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汉人把单名的名字刻成了三字印,也可以用回文了(上面举过例子了)。
回文印只能在姓名之外加一个“印”字,不能加“之印”、“私印”、“印章”、“印信”之类的内容,因此,回文印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作用,就是分辨印文,比如我们看这一方印:
(汉印:郝胜之印)
如果按正常印面文字顺序去排列,我们就无法断定这方印的主人叫“郝胜”还是“郝胜之”,因为正常的印序我们去读,就不知道是“郝胜-之印”还是“郝胜之-印”,但是做了上面这种回文处理之后,我们很清楚可以断定,这方印的主人叫“郝胜之”而不叫“郝胜”。
因为有了这种特别的印章章法定式,回文印为后世印人所喜爱,因为有了回文顺序,篆刻创作中遇到较为难以处理的印面文字时,可以通过回文的方式改变章法,其实,汉人已经在通过回文印改变印面的章法,如:
(汉印:蔡君儿印)
“蔡君儿印”四字篆书,“蔡”和“儿”两字繁,“君”和“印”两字简,如果按常规字序,则“蔡”与“儿”两字在上并列,而“君”和“印”两个字并列在上,章法结果显然上重下轻,而采用了回文印序之后,四字成交叉的斜角呼应章法,疏密均衡,章法上合适多了。再比如:
(汉印:牛胜之印)
显然,这方印之所以好看,是因为牛字与之字的斜角呼应,但如果不是回文字序,显然这种章法上的精彩之处就不可能实现了。
到了近现代的名家手里,这样的章法安排也广泛使用,我们来看看篆刻大师吴昌硕的作品,他给人刻的名章里回文印章法居多,如:
(吴昌硕“樊家榖印”)
(吴昌硕:葛昌楹印)
(吴昌硕:“冯文蔚印)
显然,每当遇到如果按照正常印序无法排布章法时,昌老都用了回文印章法,印面由此精彩多了。当然了,回文印不仅仅只用于姓名印,还被吴昌硕大师用到了词语印里,如:
(吴昌硕:回头是岸)
印文是”回头是岸“,印面用了回文印式,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文字们也在”回头是岸“。这是意、形高度统一的佳作,妙就妙在回文格式。再看:
(吴昌硕:谷羊临古)
其实章法上的调整,还是为了对角呼应,如果不是这样,“谷”和“临”放在上面,得挤成啥,而羊和古放在下面,整方印得多不安稳啊。
显然,回文印给我们创作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但除姓名印之外用回文印,印坛争论极大,正方认为为了追求章法美,回文印可以放开用;反方认为除姓名印外的词语印如果用回文,会造成篆刻文字的释读混乱,篆书本就不易释读,有些固定词语因上下文关系或者能顺利解读,但加了回文之后,导致印文判读难度加大,章法调整方式哪么多,何必非用这种增加困难的方法。总之,词语印用回文顺序并不通行,我们可以仅当作一种有可能尝试的章法方案来对待就好 。
(【老李刻堂】之26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