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品 | 篆刻知识 | 加入收藏 篆刻字体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刻字体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刻字体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刻网 > 篆刻知识 >

篆刻技法:关于篆法

时间:2023-08-09 00:59:21 编辑:篆刻君 来源:篆刻网

篆刻初入门,一般会被告知,篆刻需要主力研究篆法、章法、刀法三大知识体系,大致上世纪80年代时,篆刻图书如果讲到篆刻技法时,其知识体系还大致是分这三类知识进行解析,但到了本世纪初,大致2005年前后,这中间有一个问题突然被提了出来,就是在过去的篆刻理论里,把篆刻字法与篆刻篆法混为一谈了,而其实,字法与篆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面我们专门写过字法的文章叫《细说字法》,今天我们再来说说篆法。

(邓石如刻“意与古会”)

篆刻的篆法指以字法(不了解字法的,有兴趣可以回读前面的关于字法的文章认真了解)为基础,参照篆书的艺术特点,按照篆刻的表现需要,对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处理的技巧和方法。

篆刻显然是由篆与刻两部分组成的,篆法当然是“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讲字法,而不讲篆法,篆刻就停留在工匠的完成印章实用层面了,只有有了篆法概念,才真正成为篆刻。我们通过字法选择选择出来的正确的、统一的、典雅的字之后,还要对这些字进行艺术处理,这跟我们后面要提的另一个概念章法又有区别,如果用一句话把这三个概念的区别说清楚的话,就是:

字法是保证入印文字的可与不可,而篆法保证入印文字的美与不美(是每个单字的),章法则保证整方印章的美与不美。

对于现代印人来说,字法问题因为各种篆刻工具书的出现以及相应篆刻资料更加丰富,使我们不像旧时代文人一样素材稀缺,因此字法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我们要做的就是多查字典,多翻字书,但无论如何,篆法都是篆刻学习的重中之重。

大收藏家陈介琪说:“凡作印,篆居其六七,刻居其三四,篆佳而刻无力则篆之神不出,刻有力而篆不佳则野矣。”,他的观点是:刻不好只是出“神”不出“神”的问题,而篆不佳这方印就没有欣赏价值了。相比之下,刀法更侧重于手工技巧,而篆法则体现了篆刻的文化性,一方篆刻作品的篆法是创作者文化修养的综合体现。

我们同时也要注意,篆刻技法中的七大块(前面讲过)是技法的整体,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七大块,他们互相依托,他们是并重的,并列的,相互支撑的,字法支撑篆法的学术性,章法的安排赖篆法的基础,篆法的神采又必须依靠刀法来传达,刀法与章法反过来又对篆法的选择、变化、应用有着参与性,几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既然篆法保证的是美与不美的问题,那篆法可供讨论的内容就有相对的主观性,因为很多情况下,美这件事,甲认为不美的,乙可能认为美得不得了,张三觉得丑,李四觉得美的情况很多。字法有正误,篆法可能就没有正误一说了,我们平日里经常说的“篆法有误”这句话,是需要改成“字法有误”才对,篆法也只是个体审美视角下的美与不美。

既然是个体视角的,那么篆法就变成了没有法则可以依从的存在,什么样的篆法是美的,什么样的篆法是丑的,没有象字法一样的标准,我们知道,如果说某种字法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可以查《说文解字》可以查《康熙字典》《汉印分韵》之类的字书,一查就出来答案了,但篆法却似乎无从查起,因为它太主观了,大家的观点总也统一不起来,争论于是最大,这也是篆法这一块历来成为印人们打笔墨官司最多的原因。

做为篆刻学习者,我们试图就要找出一种符合普遍审美的原则来,就是,大家都认可的美的篆法标准。依照这个标准去努力,去学习。比如一个人的美丑,五官端正是公认的标准吧,眉清目秀是公认的标准吧,浓眉大眼总是好的吧……篆刻中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多数人公认的标准呢?做为初学者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无限的主观性中找出点可以依靠的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认为至少有两条是可以当做标准来用的:

一、古代印章中公认的好的作品

篆刻是崇古的艺术,古人有大量好的篆刻作品,而这些作品长期流传,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认为他们是美的、经典的,好看的,而且它们为大多数人认可,它们显然是符合多数人的审美的,因此,做为初学者,最简便的篆法学习方法就是向古印和名家印里找篆法,具体的做法就是临习古印和名家印时,记住一些常用字的篆法,在自己的创作中,每遇到相同的字,照搬过来,再结合自家的具体创作需要,加以变化,调整。

比如,很多学临汉印的都会在开始创作的时间段里,有一个“摹仿”阶段,即找汉印里相同的字,相同的印式集合成要创作的印。著名汉印研究者祝竹先生就在书中谈过他的创作,他在为扬州画家王涛创作一方印时,印文为:“广陵王涛”。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我们熟悉的汉印中有一方:“广陵王玺”,呀,这是不是就比较好解决了呢,就是把玺字换成涛字就好了。于是,我们看,广陵王玺是这样的:

(汉印“广陵王玺”)

他创作的广陵王涛是这样的:

(祝竹老师的“广陵王涛”)

看似两印的章法上还是区别挺大的,但在篆法上却是典型的老瓶装新酒的做法,比如“王”字,古印里是用的“玉”字的篆法,创作的新印里就借用了,一样绝妙,并无不妥。同样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印人这样操作,比如,民国时的马公愚,他刻的“李公朴”印如下:

(马公愚刻“李公朴”)

我们看汉印里的“李”字例子:

(汉印“李武强”)

同样的三字印,同样的李字一字占一边,同样的字形和篆法。

在看“公”字在汉印的例子:

(汉印“公孙宽印”)

没有仔细找朴字,不知道这个朴字是不是也来源于汉印,总之,在篆法上,马先生从汉印里找了不少助力啊。

前两天,我的学习群里一位印友的作品有一方:

(印友的“郑少胜”)

大家一定想起了那方汉印叫郑千秋的:

(汉印“郑千秋”)

当然,仔细看,一定还能看出细微的篆法差别,但足以提醒我们,汉印里的字的篆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篆法样本,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东西。

同理,由此向上推广到战国古玺印,由此向下推广到明清名家印,同样都有大量的篆法元素可供我们学习,也因此有了各式各样符合审美的典型样式。做为初学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学习,多临摹,多观赏,多见识,多体味。

2、对书法艺术的参照。

篆刻当然也是基于汉字的,这跟书法的源头素材是一致的,甚至我们大致也都认为,就算最早的印章,也是先有印稿,再在材料上施刻或以某种工艺完成了印面,最终达成印章效果,书法对于篆刻学习的重要性,做为初学者应当在学习篆刻之初就给予充分认识。

沈野在《印谈》中说:

印章不关篆隶,然篆隶诸书故当潜玩。譬如诗有别裁,非关学也,然自古无不读书之诗人。

印章可能跟篆隶书法不相关,但这两种书法却是需要一个篆刻学习者认真潜心学习的,就像要想写好诗,必须好好读书一样。

关于书法对于篆刻的重要性,以前专门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今天就只是再强调一下,学篆刻先学书法也好,“书印同参”也好,别把书法落在后面。

篆刻学习最终定会走向创作,我们翻翻篆刻史就会知道:直到到了清代,篆刻创作得以突破的转折点就是邓石如把个性化的书法引入了篆刻,他的“印从书出”理论也由此使良好的书法修养成为每一个篆刻人必备的基本功,而些后的赵之谦更是在印章的边款里直接提出了“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这样的警句,可见,书法不好,印章突破起来,难度要大得多或者根本无法突破。

(赵之谦刻钜廘魏氏”及其边款中的名言)

一方面在各种经典的古印章印式中寻找篆法的素材,一方面在书法里解决篆法的基本审美,一方面加强读书学习,使自己有深厚的文字学素养,这是篆刻学习者解决篆法问题的三条必由之路。

(【布丁说篆刻】之29,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Copyright:2022-2023 篆刻字体转换器 www.85506.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