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剟也,谓削去此地之皮,后引申为修改之意。在竹简木牍时代,不同于今天有消字灵,彼时写错字需用刀削掉,此过程谓之刊。故汉以前文人官员常刀笔随身,以便刊误。因刀笔并用,故文职官员又称“刀笔吏”。另形容文章无需修改,也称“不刊之论”,这个词常被用错。
在《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中有一句话:“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这里的“刊”实际上就是“刻”的意思,常写汉隶的同道都知晓,“刊”在隶书碑刻中大量出现,且为阴刻,而非阳刻。
而在篆刻的边款中,区分阴刻与阳刻常用“款识”来表示,“款”代表阴刻,“识”代表阳刻。
“款识”的说法,起源于钟鼎器物上的铭文,唐代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说:“款,刻也,识,记也。”也就是说,其实“款”和“识”不是一回事儿。明代方以智在《通雅》指出:“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显然,这就是款与识的区别:“阴文凹入的是款,阳文挺出者是识。”这跟印面有白文(阴文)和朱文(阳文)一样,边款也一样有“款”和“识”的区别。
所以,这第一段里说的阴文,就一定是“款”。邓散木先生认为刻阴文“款”,但这里所说的刻法,却不是法则,因为,除了切刀刻款,比如浙派刻款一般是切刀刻款,如图:
有言印刷术发明后,刻制书版亦称“刊版”,而书版常用阳刻,故引申“刊”为阳刻。此类观点是其主观想象,未见记载,混淆视听。一来早在汉碑时代刻石就用“刊”;二来未见哪位书肆刊版工匠成为篆刻家(晚明刊印版另作别论)。
刊刻虽不特指阴阳刻,但在具体运用中可取其“刊误”意,即学生刻印落款用“刻”,老师代为修改落款为“刊”;磨去他人刻错的印章重刻用“刊”。此皆坊间趣事,如今刊刻只是满足落款疏密需要,没有特定讲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