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的收到群友提出让我说说“浙朱切”,乍一听,有点懵圈,仔细思量,原来“浙朱切”大概是指的“浙派的、朱文切刀”吧。
浙派以刀立派,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切刀,这始于丁敬继承于明代朱简的碎切刀法。而浙派的朱文,依照罗叔子的论断,丁敬的朱文可以概括成五个类型:
一、浙派的朱文印
1、细元朱文
所谓的细元朱文,指的是细边框,细文字的元朱文,汉印中没有这种印式,完全脱胎起始于元代赵孟頫的元朱文,丁敬受过明代梁袠的启发,他的细朱文印也源于此:
(丁敬刻“诗正”)
(丁敬刻“敬身”)
(丁敬刻“了痴”)
元朱文有它的用字特征,就是小篆入印,细字,粘边,丁敬此类作品并不多。
2、方角朱文
此类朱文印,也是细边细文,但是用字方折转角,如屈铁盘丝,丁敬借鉴前人经验,加入自家思想,创造了浙派典型印式,通常我们所说的浙派朱文,指的即是此类印式,我们现在提及浙派朱文,指的也大多是此类印式的朱文印:
(丁敬刻“丁敬身印”)
请点击此(丁敬刻“汪鱼亭藏阅书”)处输入图片描述
(丁敬刻“曹芝印信”)
(丁敬刻“四忠三节一义之门”)
如果是新人学浙派,大部入手点就是选用此类作品入手。相对来说此类作品量也最大,后期浙派诸家此类作品也较多,这类作品的文字虽出自汉朱文印,但篆法上又不同于汉印,大部分笔画线条全以方折处理,因此气势上显得更加清刚雄健。
3、细边粗言的方体朱文
这类朱文的笔画粗壮,像是东汉满白文的反刻,强调文字笔画的体积感与装饰效果。这一类作品笔画与笔画的交接处处理成方转角。
(丁敬刻“大宗”)
(丁敬刻“用拙斋”)
4、方圆结合的朱文
这一类朱文印是用浙派的方法,表现小篆与汉缪篆相结合的字体,这也是浙派特有的朱文印式,它不像方角朱文一样生硬,相对也有较多的方圆参照。
(丁敬刻“砚林亦石”)
(丁敬刻“南徐居士”)
这一类作品,不同于汉印,也不是完全的方折,更多是方圆结合。丁敬后浙派印人多用此类印式。
5、仿古玺的朱文
此类印式的文字系统完全不同于前四种,是采用的大篆系统,这一类朱文多是宽边细文,是典型的古玺印式:
(丁敬刻“家书抵万金”)
(丁敬刻“杉屋”)
(丁敬刻“静甫”)
二、浙派技法的特征
既然以刀立派,浙派的刀法就值得多说两句,我们知道,切刀的刀法刀程的长短基本依刀刃的宽度为限,每一刀刻画的线条的长度相对冲刀要短得多,因此,一个线条刻画完成,通常需要很多刀来完成,因此,两刀之间的连接就较为重要,次一刀与上一刀切下的方向如果相同,则刻画完成的线条较为光洁,如果方向有差异,则刻画的线条就会出现毛刺与波磔。
(切刀刀法每一刀的刀程)
浙派的切刀,特别是丁敬的切刀,是典型的短切涩进,后面的次一切与前面的上一切的切割方向存在差异,因些,笔画线条显露特有的生涩,因此印风古拗,苍古朴茂。
我们可以把浙派作品的印蜕放大,以学习浙派的刀法特征。
学习浙派的切刀要注意笔画的两端、笔画与笔画的连接和转折处以及笔画的形式三个方面的细节:
1、笔画的两端:
如图所示,浙派作品的笔画,每条笔画的两端都是呈方角状。
2、笔画和笔画的链接或转折处:
笔画的转折交接处,一般状态下,内侧都是刻成圆弧状的,外侧则刻成方折状的。
3、笔画呈不规则的波磔状
由是刀法的特征,上下两刀的连接,切刀的方向完全不一致,自然会呈现每一个笔画的波磔与毛刺感,如同书法特征中的用笔。
不论何种刀法程式,都既需要守固定的刀法程式以养成规矩,又依据不同的章法特征和印面特征加以变换创新,这是浙派“思离群”的篆刻思想的精髓,每一个学浙派的人都应当深刻领悟,并以之来统领自己篆刻技法,如此以来,方可以说是学到了浙派的精髓,而不仅仅是上面说的这些刀法表象。
(【老李刻堂】179,部分图片来自网络)